2005青春影展「養生主」演講大綱

政治法律學系/蔡朝勳整理

一如此紀錄片的名稱「養生主」,援引自莊子的思想中,而莊子所要表達的是吾人對於自身生命的疼惜與生活的安排,然在此,導演卻推演論及我們對於流浪狗的關愛與照顧,似乎跳脫人的本體性,更近一步觀照到人性的光輝與黑暗。

 關於這部紀錄片,試著從以下觀點切入:

 1.公權力的侷限性

 台北縣板橋浮洲橋流浪狗收容所,有兩位義工媽媽在1996年元月12日發現收容所沒有餵食飼料,造成狗吃狗事件。因為這是縣政府的收容所,當時新聞媒體也爭相報導,但如同其他社會事件一般,很快就被淡忘。

 正如同採訪縣府負責單位時,踢皮球或是卸責等消極態度,著實讓人難過也難忘,或許不應過於苛責一個地方基層單位的能力有限,但又有誰同情流浪狗的遭遇?對政府來說,不是不能處理,只是不想處理;對民間團體來說,不是不能,也不是不想,而是無奈。

 2.民力的有限性

 楊秋華與湯媽媽是片中發現這個情況後,主動介入照護的義工,但也僅止於他們兩位。一如片中所拍攝到,很多人不是不關心,而是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然而,不知道並不代表不發生。

 楊秋華主動帶出一條狗,為了讓他找到好主人悉心照料,並命名為「隨和」,希望他能更相信人類,然而後來仍是被迫帶回自己的家中,社區內的反彈,讓他家中十多隻流浪狗生命有受威脅之虞,雖然先生的支持讓他義無反顧。然而,終點在哪裡?就像他所說的就做到不能動為止。

 3.價格與價值

 片中楊秋華只要看到有狗未結扎,一定帶去李政道獸醫師那結扎,獸醫師也說只要是流浪狗他一定義務幫忙,但爭執就在於楊秋華堅持要幫已懷孕的狗做墮胎手術,李獸醫嚴詞拒絕,他認為既然懷孕了就應該尊重這個生命,他生下來命不好也沒辦法;然而楊秋華卻認為應該遏止這樣的悲劇,這其中一段又一段的爭辯,所爭論的不是墮胎的成本價格,更是生命與道德的價值。
 
 結論

 現今社會生活的富裕,流浪狗的問題就是源自於人性自私的副產品之一,喜歡的時候奉若上賓,不喜歡時又棄如敝屣。公民教育的養成除了在生活能力的追求外,更應該著重道德層次的培養。更有甚者,環境的反撲也是一種警訊,對生命的關懷與對大自然的尊重是每個人都必須承諾的課題,與其要求別人改變或是僅止於同情,倒不如改變自己,當下做起,才能影響別人,進而改變大環境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