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RFID的應用

圖書資訊館 / 蔡毓娟

「越是看不見的技術,越顯得深奧。這樣的技術會與日常生活架構交織在一起,直到不能在從其中區分出來。」學者魏瑟(Mark Weiser)在Scientific American發表一篇文章,描繪他大膽的願景:無所不在的運算。他說:「小型電腦將嵌入我們週遭的日常用品裡,不需人類主動操控,就可透過無線連結,對我們的存在、慾望與需求做出反應。」這種網絡包括行動與固定的裝置,能自動幫我們做事,且十分不顯眼,我們只會注意到他們的作用,享受其帶來的方便性。例如:搭乘捷運時拿出悠遊卡在感應器前面晃一下,就會自動從悠遊卡的電子錢包中將金額扣除。進出刷卡門禁時,拿出感應卡在感應器前面晃一下,就可以開門進入。動物身上嵌入能夠做為身分辨認的動物晶片。這些都是日常生活我們很普遍的事情,有仔細想過這是應用怎樣的技術呢?這一切都是RFID的應用。何謂RFID呢?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身分辨識系統」,是針對接觸式系統的缺點而發展出來的,利用射頻訊號以無線方式傳送及接收數據資料且同時使用此射頻訊號來做無線傳能,因此RFID卡不需要與讀卡機接觸即可做資料交換,卡片本身亦不需要使用電池。

RFID的基本原理簡單,只是把電路裝在被動式的標籤上,既不需要電池也不需要維修。當感應器從一段距離外間歇發射能量給標籤時,RFID上的電路即會通電,與感應器交換訊息。早期的RFID只能在較低的頻率下作用,這類的RFID其與感應器間的距離通常必須小於一公尺,且可辨識度不佳,無法快速區分出堆在一起的大量標籤。目前已有較為精密且高頻的RFID,即便是大量的RFID隨意放在ㄧ起,感應器也能很快的區分出來。相較於低頻RFID,感應器與高頻RFID之間的讀取距離雖然說目前只能達到幾公尺而已,已比低頻RFID的距離拉長許多。目前新的高頻RFID所能儲存的資訊量亦比之前大許多,因此除了可以置入識別碼之外,還能存入其他可用的資訊,擴大其應用的範圍。

今天,建立在「RFID」技術上的系統,讓魏瑟的願景朝實現更進一大步。由存有識別資料的RFID即一個小型矽晶片與感應器所組成的系統,已普遍應用在一些地方。可藏於識別證內作為個人身份的識別、擋風玻璃上的高速公路收費標籤中除了可以在不減速的情況下扣取通行費之使用外,亦可作為高速公路上的流量監控、取代圖書館內傳統圖書磁條的安控,改以RFID作為圖書安控,除可免除上退磁的工作外,亦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做圖書盤點、黏貼於出貨物品上以便於做進銷存之管控及物品流向追蹤、航空行李貼條、動物晶片、悠遊卡電子錢包等等應用。更有廠商提供把RFID植入兒童皮下,作為預防綁架之措施。零售、保全、運輸、製造與貨運等產業,也都開始著手對精密高頻的RFID應用進行測試甚至是實際使用。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測試RFID及感應器系統,有專家預計到2010年,RFID技術將受到廣泛運用,特別是零售業。也有人認為,必須等到2015年左右或以後,當RFID的成本已經夠低,連裝置在廉價的消費性產品上也符合經濟效益時,RFID才會被廣泛運用。

不過,這場RFID革命並非完美無暇。爭議早已在2003年爆發了,美國威名百貨與服飾製造商班尼頓兩大零售商,雙雙取消了店內RFID中央庫存控制系統的大規模測試,很顯然的,部分是為了消弭大眾疑慮所做的反應,因為消費者擔心消費產品上的標籤會成為監視的工具。這項技術的成長,引發了重要的社會議題,隨著RFID的盛行,將被迫面對隱私權、法律與倫理方面的新問題。ㄧ切的種種問題,都是值得深思與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