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

理學院/洪秋蓮

 

每個人都在找「出路」。

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念書,結果還是得再念個碩士,碩士不夠用,再念個博士,為什麼呢?--因為「出路」。

古人是「學而優則仕」,今人反是「仕而優則學」。以前老師是個窮職業,現在很多人想當老師。仕而學者,絡繹不絕。

現今是個高學歷的時代。自然界的生物,就只有「人」平均要花個十幾二十年的時間來念書,其他的生物都沒有像人類這樣汲汲營營於學問的吸取,不知道人類自豪的是什麼--「萬物之靈」嗎?有了知識,有了競爭力,卻有了破壞力。

有前途的人都去念書了。有了高學歷(代表有著高深的學問、光明的前途),基礎工作倒是欠人做了。當大家都去念碩士、博士,以後連清潔工作也給外勞包走了,因為「高」人不恥「賤」事。

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周遊列國,路過農地,看見農夫種地,年過五十的他,便不覺自慚的說:「吾不如老農」。農夫種地是偉大的,因為沒有他們,我們便沒有食物可以裹腹。當這個世界出現糧食或能源危機的時候,滿腹經綸卻還不如一口飯吃。

有學問的人坐而論道,起來睡覺,似乎高人一等。當人腳踩泥地、眼望天際,才知道天地本是一體,離不開也分不得。沒有地,天便顯不出它的高;沒有天,地也不成地了。世間要有百樣人,有高低貧富貴賤之別,才顯出世界的美,如果大家都一樣,那就無趣了。

近月,學校有些人離職或升學讀書,找出路去了,便覺得有點沮喪。當人在一個環境中無法有出路的時候,離職或升學便是一個較好的選擇,那麼選擇留在原地的人,是不是更該被珍惜呢?現代社會,對所謂忠誠的人,己經不是那麼的在意,因為外來的人比較會念經(做事)。高學歷就是等於高能力,似乎是成定律,品質良莠也是用了才知道。人來來去去,沒有舊人走、那有新人來,有誰會暗自思量。

末了,引述侏儸紀公園的一句話:「生命會自己找出路」。只有當環境適合生存的時候,生命才會不斷的繁衍,才會有生生不息的力量。當舊人紛紛離去、花落葉黃的時候,怎能期待新人花紅葉美呢?當許多的人都在為自己找出路,你自己是不是還能堅持到底?認真付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