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學之我見

總務處/林文隆


大學在現代學生眼中是否為一所高級知識殿堂呢?亦或僅是一所文憑製造工廠,相信這是生在台灣的你我心中所共存的一個疑惑,其間的差別不單單與學校的治學方針、發展重心與教授的教學理念有關,學生自身之求學心態才是重要關鍵;畢竟,學海無涯,人生有限,即使窮其一生,可研究透徹的知識領域實則相當有限,眾人所公認的定律可能一夕之間被新的理論所取代,就好比混沌中存有規律的變化,易經之演繹竟可推算出人事物的遷移,可見萬事萬物變化理則其實是有跡可尋的,而宇宙的浩瀚更是人類意識所無法探究,更何況人類的感官經驗中尚存有諸多科學無法解釋的盲點,這或許是悲觀的理解,但人活著是單靠知識才能存活嗎?答案應該人人知曉,這也是個人撰寫本篇文章的立論所在。

就以當今人類科技文明空前鼎盛,資訊網路時代來臨讓人們生活更加便利,物質享受更加優渥的現象來講,科技發展似乎是無窮盡,但人類生活卻也是更加倚賴先進科技;而對著整個地球來講,享受先進科技文明的人口其實是少部分人的專利,大部分人僅能維持在尚且餬口或有一餐沒一餐的地步,身處臺灣的我們又有多少人了解臺灣人的富裕與悲哀呢?地球上正面臨著地球上人口不斷增加所衍生的糧食不足、地球天然資源不斷耗損及各類污染所造成的地球環境破壞等難題,國與國之間何時會因資源爭奪而產生區域性衝突,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一幕能避則避,不然只是徒增人類浩劫來臨的可能,這對生存其中的我們而言,如何建構成擁有永續未來的世界,是我們一生需要去探尋、學習與調整的歷程。

撇開這些話題,要維持一國之競爭力,讓一國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靠的是一國之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相關因素而定,其中教育之成敗又與一國興衰有著莫大關聯,這也為何歐美國家會將學生書籍閱覽率當作國家未來競爭力之指標,而人的一生在學校學習階段,如果未培養出足夠之專業知識與正確之人生價值觀,在爾後社會就業、人際關係與家庭婚姻與人生意義定位上難免會屢遭困難與挫折,社會中此種問題族群的個人多,這個社會的穩定性自然不佳,國家要凝聚堅強競爭力更不可能。

而要導正這樣的情形,古人其實早有應對之策,孔子的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講的是經世之學的理想與法則,而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與中庸中所提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又是讓我們瞭解人生的價值其實是推己及人的哲學,自身能以身作則,默默中付出與建立起標竿,無形中也能帶動其他人效尤,終極目標當然是圓融的社會與和平共處的世界。但要達成這個目標,最終仍須回歸個人的修養,而個人的修養就在於內心世界的整頓。

古人常言曰:「人生短短幾十年。」現代人應該也有此種感覺吧!好像昨天還是個五歲稚氣小孩,怎麼今天已經三十好幾了,一晃三十年就過去了,歲月如梭這句話應該不是假的,重點是如何把從現在起的剩餘生命裡過得精彩且有意義。最怕的就是不認識自己,人性層面相當複雜,正常情境下決不會做的事情,往往在另一時空下會覺得這樣做也無妨,自己已經不是原先的自己也不自覺,這就是人性的盲點。這些盲點可能跟著我們好幾十年仍不自知,知道了,如果能儘快加以修正,原先無法達到目標或成就,可能很輕易就達成了;自己固有的執著心念能轉,身體上存在已久的病痛,可能就能逐漸好轉,甚至不藥而癒;而要認識自己的盲點,除了靠自我省思外,他人的意見都是我們反觀的材料,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不管人生任何階段,都是需要面對與學習的領域。

人類文明的發展好比蓋大樓,需要逐層逐層累進,基礎不深、不廣、不穩,這棟大樓能蓋的高度有限,如果蓋的太快或蓋到超出安全容忍的高度,這棟大樓很容易因為天災就損毀;人類當今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未曾遭遇的重大難題,攸關的是整個人類的未來,有時我們是否應該靜下思考人生價值何在,還是僅止於追求眼前的慾望與享樂,這當下的一念就已決定未來的我們會遭逢何境,古人的智慧其實是無價,可資應用的層面相當廣,即使在現在也是一樣,世界各地所擁有的獨特文化精神,其實就是古人智慧所焠煉出,當今世界上興盛國家就在於其重視保留自我文化精神,傳承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儀式,重點在於如何將其文化精神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生存於資源匱乏的臺灣,我們是不是更應有這種警覺,人生之大學不僅存於學識上,人際的互動、家庭的圓滿幸福、社會的安定、國家的興盛,甚至是世界大同的到來,這種種是不是我們平常中可以思考的空間,人生要有更寬廣的未來,真的是要靠你我的共同努力來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