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法律思辨:台灣人工智慧的司法應用(下篇)

人工智慧法律思辨:台灣人工智慧的司法應用(下篇)

專家觀點

人工智慧法律思辨:台灣人工智慧的司法應用(下篇)
作者: 王紀軒(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
發佈時間: 2020-04-10 00:00:00
關鍵字: 司法

延續:人工智慧法律思辨:台灣人工智慧的司法應用(上篇)

 

人工智慧在資料處理上的司法應用

  AI科技可以有效率地處理龐大的司法資料。在當前的應用上,最主要體現於法律資料檢索系統。現在主流的法律資料檢索系統,是採取搜尋列(search bar)檢索,使用者輸入檢索字詞,便可進行裁判查詢,甚至同時分析資料;檢索字詞等資訊愈是充足,系統愈能提供貼近使用者需求的資料。簡言之,使用方法,就如同Google。這些法學資料檢索系統,諸如: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法源七法等,都是採取此等輕鬆便捷的方式。

  再者,利用AI科技,將整理分析的資料加以應用,可以讓司法工作更具效能。譬如,2012年法務部的「文字探勘自動產製檢察書類系統」,藉由AI整理檢察官的實務經驗,協助檢察官迅速處理簡易的輕罪案件;2018年司法院也是透過資料整理,建構「量刑趨勢建議系統」,提供法官參考,也開放檢辯及民眾查詢利用;又或2019年法務部矯正署推動「智慧監獄建置(上位)計畫」,期待藉此提升監所管教效能、保障受刑人權利。另外,在台灣也出現,透過AI科技協助民眾利用司法的網站,緩解民眾可能面臨的司法困擾,諸如:協助民眾製作簡易法律文件的Law4TW自助法律文件;便利民眾查詢符合自身需求律師的評律網等。關於為人民從事法律服務的人工智慧,雖然只是發展初期,但勾勒出令眾人熱切盼望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藉由人工智慧分析巨量資料,提出相關預測建議,能夠供司法工作人員參考,比如量刑預測、再犯危險性預測、親權歸屬預測等。早期應用於司法的數據資料預測,礙於統計技術,且資料限制較多、樣本數有限,難對政策發揮助益;但是,現在採用更精密的多變量統計技術,並且逐一改善過往的缺失,同時佐以能夠處理巨量資料的AI科技,使得分析預測等,變得更具意義。

 

人工智慧在視聽辨識上的司法應用

  人工智慧視聽能力的應用,值得期待。最為產業界或法律界關注者,可能是專利案、商標案的審查,目前雖已人工審查為主,但只要AI科技再往前邁進一步,便可能顛覆現況。至於司法實務上,較受注意的人工智慧應用,也許一是逮捕通緝犯,二則是筆錄的即時製作。

  人工智慧協助警方逮捕通緝犯,與當前廣設的監視器密不可分。2019年3月,新北市曾發生玉山銀行搶案,警方利用人工智慧的視覺資料處理能力,配合監視器的設立,迅速進行人臉及車牌辨識,在三個半小時內就破案。此種AI科技在大陸的應用,更是廣為人知,例如曾有報導:2018年4月,知名歌手張學友在江西南昌舉辦演唱會,現場對歌迷進行人臉辨識,發現五萬歌迷之中有通緝犯在內,公安便順勢抓人;同年5月,張學友接連在江西贛州、浙江嘉興舉辦演唱會,也分別抓獲通緝犯。不諱言的,這個部分,因牽扯人權隱私的疑慮,頗受各界熱議,但仍得清楚看見人工智慧的能力。

  如何讓筆錄得以即時製作,已是目前司法院努力的目標。於審理階段,筆錄的製作,仰賴書記官。當書記官繕打筆錄的速度與品質,又快又好,當然提升法庭活動的流暢度;反之,速度慢,且易錯字,則當然影響法庭活動節奏。對此,2018年司法院推出數位政策,其中的「中文語音辨識應用實施計畫」,目標就是2022年後,法庭上所有人員的中文陳述,皆得直接轉譯成文字;屆時,書記官的工作內容之一,將是修正人工智慧判斷錯誤的文字或法律專業術語,並將修正後的資料回饋系統,便可提升整體辨識率,以及開庭審理效率。

 

我們樂觀期待人工智慧促進更完善的司法環境

  司法實務辛勞,積案不斷,資源有限;倘若借助AI科技,能夠減輕司法工作人員的負擔,同時提升司法效能,何樂不為。另外,法律與一般民眾的距離遙遠,冰冷的司法高牆難以親近;如果AI科技可以拉近彼此,使人民能夠更瞭解法律規範、接觸司法實務,何不嘗試。在台灣司法上,人工智慧的運用,應該只是開端,有賴法律人、科技人的通力合作,打造更完善的司法環境!

 

延伸閱讀:蘇南,論人工智慧運用於律師服務的未來展望,全國律師2018年6月號,2018年6月;蕭奕弘,人工智慧之新發展與在司法實務之應用,檢察新論第25期,2019年2月;王紀軒,人工智慧於司法實務的應用,月旦法學第293期,2019年10月


--

完整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