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績效

預期績效

本研究中心成立後,其具體預期成果的大方向:(1)對生醫法律的研究與司法實務作出貢獻,成為南臺灣生醫法律研究的中心、(2)進行法律與人工智慧之跨領域交流、(3)為本校教師拓展研究能量,為學生增加學習視野。
關於這些預期成果,詳述如下:

一、對生醫法律的研究與司法實務作出貢獻,成為南臺灣生醫法律研究的中心
長久以來,生醫法律的研究多集中在台北,但是以大高雄市、大台南市為中心的南臺灣,也有為數眾多的大型醫療院所,如高醫、高雄榮總、高雄長庚、成大醫院等,以及相當多的生技醫療產業。本研究中心的成立,可以與這些醫療院所與生醫公司進行合作,不僅可以為南臺灣的生醫相關行業提供法律諮詢,更可進一步透過合作計畫等,進行深度研究,成為南臺灣生醫法律研究的中心。 本中心的研究成果,可作為我國生醫科技法律學術研究的參考資料,同時研究成果也將會對我國司法實務在處理生醫糾紛上提出合理解決方案,讓涉入醫療糾紛的雙方當事人都能折服,減少訟累節省社會資源,這對國家發展都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二、進行法律與人工智慧之跨領域交流
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對當前社會的影響急遽,在努力促成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中的廣泛與深化應用之際,關於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倫理爭議和法律問題等,亦應等而待之,尤其是人工智慧在資訊科學領域的作用,被認為是具有掀起第四波工業革命的潛力,甚至可能劇烈改變人類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生活模式,進一步引發勞動市場、產業結構、社會平等、專業倫理等層面的變動,勢必衍生出許多法律爭議,而在此一學界與產業界競相研究、發展,政府亦傾力推動的世界性浪潮下,法律亦當承擔起風險管制及權利保護的責任,因此,本中心的成立,將以進行法律與人工智慧之跨領域交流,促進相關法律之理論與實務研究,提升國家相關法制建設,進而培育法律與人工智慧之跨領域人才為宗旨。 本中心將針對人工智慧在民刑事的法律責任、智慧財產權保護、行政管制、對於法學理論與體系的衝擊等各層面,及未來產業發展潛在的法律爭議,進行研究與分析,希望能協助產業參與者關於法律適用上的釐清與建議,並提供政府政策規劃的參考。

三、為本校教師拓展研究能量,為學生增加學習視野
本研究中心設置於法學院,由法學院專兼任教師自願加入成為研究員,若非本校教師,經本中心同意亦可成為特約研究員,如此對於本校教師產生團體合作研究的效果,藉由個別研究領域教師的專長合作,發揮最大的研究效益。

另外,本院的研究生,得經本中心或研究員教師的同意,成為助理研究員,參與本中心之研究與教學活動。對學生而言,不僅可以從中對於生醫議題、人工智慧技術議題的法制規範面與功能有更深入、更宏觀、更整體性的邏輯思考。尤其,透過觀察司法實務運作現況及資料的蒐集,可以實際學習比較法學的研究方式,訓練自身的整合能力。並經由實證研究的方式,實際感受人民對於法律制度的看法,查覺當前法律的不足;甚至將來投入法律實務或學術工作,也掌握生醫科技、人工智慧技術等相關議題的規範問題,提升面對有關議題的分析及解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