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二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國際學術研討會 探討AI科技時代對法律、道德衝擊
-
【文字提供:生醫科技及人工智慧法制研究中心葉蕙禎;公共事務組編修】
2019-12-27 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今(27)日舉辦「2019第二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國際學術研討會」,探討AI(人工智慧)科技對人類社會帶來巨大改變,衍生相關法律問題,吸引國內外多國法律、科技、金融等產官學界專家學者交流並發表研究成果。
研討會籌辦人、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特聘教授張麗卿表示,人工智慧近3年來蓬勃發展,應用範圍更加廣泛深入,諸如金融、醫療、交通等諸多產業中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因此法律規範亦應隨著產業發展、社會變遷加以修正。
張麗卿說,去(2018)年首屆、北高兩場次獲得熱烈迴響,今年延續擴大吸引更多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加入交流,今年高雄場包括「AI、自駕車與機器人」、「AI與人類學、民事法」、「AI與金融智慧、區塊鏈」、「AI與刑事法」等4大主題。稍早舉辦的台北場則有專題演講談AI倫理規範的國際趨勢,以及「AI的人格能力」、「AI與資訊保護、風險管理」兩主題。
報告人之一、台灣智慧駕駛公司董事長陳維隆發表「自駕車的技術發展與台灣經驗」,指出現今業界普遍以「Model Training」方式,導入大量資料庫教導自駕車電腦辨識物件(號誌標線、人體、車體、障礙物等),進而建立舉一反三的能力。
陳維隆說,經過訓練的自駕車能遵守規則行駛,但人性取巧、偷懶在所難免,「是否允許自駕車『稍微』違規?」,例如你我或許曾有臨停路邊買便當、鹽酥雞的經驗,但自駕車不允許發生該類行為,而是把車主載至合法停車區,但可能已離店家數公里之遙。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University of Wurzburg)法學院教授Eric Hilgendorf以「自駕車的倫理及法律之挑戰」為題,探討自動駕駛、自動跟車、車道偏離等諸多智能科技系統導入汽車,當上路發生事故傷亡的肇責歸屬、道德困境。
例如行駛中前方突然衝出3名孩童,若方向盤急左偏可能撞死左邊1名,但因此保住其他2名,反之右偏則造成2名孩童死亡。常理判斷下多數人可能選擇左偏,但德國嚴格禁止自駕系統以個人特徵,如年紀、性別、身心狀況,做出區別的決定,亦即不可權衡受害者的條件以決定誰應該受害。
--